首页 >  资讯 >  详情

四度冲击上市未果 东软医疗姜老还辣吗?-每日快看

2023-06-13 15:45:23来源:GPLP犀牛财经

作者:娜娜邱

近日,“东软系”旗下的东软熙康更新了招股书,要第四次冲击港股IPO。这不禁让人想起上市路同样坎坷的东软医疗。以CT起家的东软医疗,是业内“一哥”,更是中国CT国产化的“头号功臣”。但是东软医疗曾经四次冲刺IPO未果,而2011年刚成立的“小弟”联影医疗却势头强劲,于2022年8月捷足先登,在创业板上市。

那么,东软医疗这块1998年就已经种下的“老姜”,还辣吗?


(相关资料图)

难产的IPO

东软医疗是带着光环存在于这个市场的。

东软医疗成立于1998年,原是东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于2015年从东软集团剥离,成为独立品牌。东软医疗是中国医学影像解决方案及服务的提供商。成立以来,东软医疗不断改写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中国第一台CT、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等里程碑式创新成果,都在东软医疗诞生。

东软医疗最早的辉煌出现在1994年。当时东软医疗研发了第一台国产CT的原型机,并在1997年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上市审批。这一突破性成果,让东软医疗一时占尽了风头。因为在此之前,我国的医院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诊疗需求。然而,这些进口设备每台超过60万美元的售价,再加上维修难题,成为国内医院的两大痛点。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还曾经一度引入二手机来降低成本。

尽管东软集团早些时候以软件服务闻名于市场,但是业界都非常羡慕其医疗业务的盈利能力。近年来,东软医疗又相继推出中国首台256层80mm覆盖宽体能谱CT、中国首台512层全景多模态CT、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DSA以及1.5T超导磁共振等新品,引领国产医疗设备不断迈向卓越与高端。

东软医疗从东软集团独立拆分出来后就不断冲刺上市,目前已经4次递交招股书:2020年6月,东软医疗曾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但2020年11月失败;2021年5月,东软医疗首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个月后招股书未通过;2021年12月31日,东软医疗二次递表港交所,6个月后再次失效; 2022年9月1日,东软医疗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至今没有更多的进展信息。

东软医疗此前积极上市,恐怕是东软集团打造的“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战略所需。正是在此背景下,当前东软医疗和正四次冲击IPO的东软熙康被分拆独立发展,两者的上市路都走得相当艰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影科技却捷足先登,于2022年8月22日成功敲钟上市,并在IPO首日盘中股价大涨超过70%,收盘涨幅近65%,市值接近1500亿元。

奋起直追的小弟们

东软医疗一路走来,都位居行业前列,但庞大的市场也不断有新晋玩家加入。联影医疗是其中的佼佼者。CT是东软医疗和联影医疗竞争的主战场,两者的CT业务收入都接近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

根据年报,2022年联影医疗的CT业务收入为37.72亿元,占其总收入的41.80%;东软医疗的CT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比约为50%,并逐年提升,截至2022年6月30日占比为55.9%。此外还有奋起直追的万东、安科和明峰等。

CT是东软医疗在行业布局的起点,也是其积淀最深、实力最强的业务线。2008-2019年,东软医疗先后开发了国内首台16层、64层、128层及256层CT扫描仪。

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CT机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CT机市场厂商正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提升而逐步崛起,产品性能和国际龙头公司的差距在快速缩小,国产医疗器械崛起成必然。在国家鼓励国产设备进口替代的大背景下,中国有望迎来国产医疗设备繁荣的新阶段,国产龙头企业将享有行业高速增长以及进口替代的双重红利。

号称“CT一哥”的东软医疗有望从国产化替代中获取较大的市场空间。从当前的市场份额来看,东软医疗在国产化替代市场并不占有绝对优势。

医招采平台根据2022年CT公开招标采购数据整理的资料显示,2022年联影医疗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占比为26.82%;接下来依次是GE医疗占21.55%、西门子占17.11%、东软医疗占13.41%、飞利浦占10.76%、安科占2.25%、明峰占1.82%、赛诺威盛占1.16%、万东占1.09%、康达占1.02%。

从盈利能力来看,影联医疗优势也比较明显。数据显示,2019-2022年6月30日,东软医疗CT扫描仪的毛利率分别为39.2%、39.6%、36.2%及39.9%。2019-2021年,联影医疗的CT扫描仪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6.54%、51%及49.56%。从数据来看,联影医疗的毛利率明显高过东软医疗。

高端突破是关键

与联影医疗更加务实地布局中低端市场,快速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不同的是,更加理想化的东软医疗近几年一直期待在高端市场形成突破,并将技术先进作为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抓手。

从当前的产品布局上,东软医疗“技术先进”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作为 “CT一哥”,东软医疗的CT业务优势主要在于向着几乎被GPS垄断的高端市场不断突围与迈进的勇气、决心和实力。

在高端CT领域,转速是一项硬核指标,越高转速往往意味着更高精度的成像能力。但当转速快到一定程度后,每提高0.01秒都是一次物理极限的挑战。这也是CT机通过十几年从转速0.3秒量级进化到0.25秒的量级后一直没有快速迭代的原因。

高端的256层或以上的CT扫描仪,被东软医疗视为重点。值得一提的是,256层或以上CT能够极大改善成像质量并缩短扫描时间,具有科研和临床双重价值,可以满足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型医疗机构升级换代需求。

根据东软医疗披露的信息,2021年按收入及销量计,东软医疗在中国销售256层或以上CT扫描仪的制造商中位列第一。近日,东软医疗推出了NeuViz Glory+耀世系列CT,并称是当前全球最快螺旋CT:机体旋转一周,耗时仅需0.235s。该产品作为东软医疗深入高端CT布局的最新产品,搭载创新的NeuAI平台,在人工智能智慧连接上也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从患者摆位、扫描、重建到诊断全流程智能工作流,大大提升了成像质量和扫描效率。

东软医疗对其另一个关键业务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也是采用高举高打的战略。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博士曾提出:“东软医疗要做国产DSA的技术天花板,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一定要高,口碑一定要硬,要与国际一流水平同场竞技。”东软医疗自2019年发布中国首款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血管机以来,形成了汉武系列悬吊式血管机、汉·光武系列落地式血管机等相关的系列产品。截至2022年12月,东软医疗DSA已经实现了全球200余台订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此,东软医疗成为高端DSA国产化名副其实的“破局者”。

DSA也是东软医疗与联影医疗区别化的市场领域。相比之下,联影医疗选择在高端MI分子影像成像系统领域持续发力。

软硬结合或成出路

据悉,东软医疗不仅关注硬件的突破创新,同时还关注软件领域的深度挖掘。得益于东软集团作为软件服务公司的基因,软硬结合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可能最终成为东软医疗重要优势所在。这也是“小弟们”不容易快速形成的能力。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近日也表示,“产品+MDaaS服务”是东软医疗未来业务的核心。他进一步称,东软医疗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销售设备,而是深度参与到医院的临床救治路径中,为急诊急救、卒中、胸痛、创伤等科室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其中,MDaaS医疗设备与数据服务平台是东软医疗近几年基于设备和医学影像数据,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而构建的开放式智能服务平台。东软医疗基于MDaaS构建具有“一横一纵一能力”特色的一站式急诊急救解决方案;

“一横”指通过硬件设施的有机物理融合,打造面向卒中、胸痛等急诊急救场景的一站式诊疗平台。这种设备间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往患者“围着设备转、楼上楼下跑”的局面,形成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一纵”指通过将院前、院内、院后全流程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支撑急诊救治流程的规范化和一体化。在院内救治过程中,东软医疗提供特色化软件。

“一能力”指的是通过智能工具和平台、远程医疗、专业能力培训等,帮助临床医生和技师,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提升诊疗能力。

如此,影像设备不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成为以贯通配合的方式,缔造推动医院多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

国际化优势可持续

东软医疗的另一个优势领域是国际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国际市场是国产医疗器械的真正战场。在当前国内企业纷纷布局“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东软医疗可谓赢在了起跑线上。据统计,2021年,东软医疗海外销售额占比为16.8%,而联影医疗为7.15%。

据悉,东软医疗国际化的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走出去,第二步走进去,第三步走上去。从2002年开始,东软医疗的产品通过展会走出国门,实现“走出去”;“走进去”,则指东软医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本地化,全球有13个备件中心,海外子公司的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0%以上,大部分子公司的总经理是外籍员工,海外分子公司基本上均是独立运营,拥有销售、服务、市场、临床培训一系列完整体系;现在东软医疗正处于“走上去”的全新阶段,即抢占海外高端市场。

近年来,东软医疗越来越多地得到海外高端客户的认可,形成了对高端市场的覆盖。据悉,在此基础上,东软医疗将进一步强化推动在国际上对高端客户的覆盖,锁定重点国家,围绕专业组织、顶尖医院打造样板示范。

不过高度突破也好,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突破也好,国际化也罢,投入不少,投资回报周期却长。这恐怕也是东软医疗急于上市的原因。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