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详情

教授进校需扫码、游客参观要买票?敞开校门才能成就“大学之大”-焦点快看

2023-05-19 16:15:52来源:海报新闻

近期,“大学教授进自己学校都需要扫码”“游客在二手交易平台购买‘入校参观资格门票’”等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开门悦纳诸子百家,成就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百家争鸣”之盛况,到世界最古老大学之一的牛津大学,散布于牛津市中,与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学习型社区,本应强调开放、包容的大学校园,如今却为何拒人于门外?

英国牛津大学


(资料图片)

在日常工作中,大家往往刷证件即可进入工作场合,而任教于北京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却遇到了“麻烦”。“我有工作证,我的车也有校内通行证,但这些都没用,我必须扫码才能进自己任教的大学校门。”进自己工作的学校都如此麻烦,更别说去其他学校了,“如今路过其他高校都不敢贸然往里走,怕不让进,碰一鼻子灰,只有因学术交流活动等提前报备过,才敢挺直腰板往里进。”

工作人员进入学校都如此麻烦,游客想要入校参观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五一”假期前后,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到不少游客的投诉电话:他们带孩子来上海游玩时,慕名前往复旦、交大、同济等名校,却被校门口保安拦住,理由是校园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只限校友、师生亲友以及公务往来人士等入内。

上海同济大学

不久前,一段游客质问深圳大学保安“深大是谁的、为什么不让进”的视频,引发热议。即便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深圳大学仍然没有开放校园,而是发表声明称“深圳大学入校管理规定暂未有变化”,并重申:持有校园卡、校友卡以及海滨小区住户卡的人员可以凭卡入校;因公务来访的人员可以通过入校预约平台预约登记入校;确有急事未预约的来访人员,经登记身份信息后,可由安全保卫部审核入校。

旺盛的入校需求甚至催生了“校园门票”经济,名为“入校参观资格门票”的商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热销起来。据某学校保卫处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平台上的这些卖家,有些是学校的学生,有些则是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学生卡、校友卡的“黄牛”。校方难以验证来访人员与申请人员之间是否是真实的亲友关系,这就为他们提供了牟利的空间,“但这显然是违反学校规定的。”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讨论不断、政策更迭,大学校园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多轮“开关之变”。早期国内大学大多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这主要是与当时相对封闭的社会管理相适应。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大拆除了围墙,建起了商业街,校园也自然而然能随便进出了。同一时期,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受到批评,大学对校门的管控也逐渐放松。

然而近几年受疫情影响,高校普遍实行了相对封闭的校园管理模式。但在社会基本恢复正常秩序的当下,大量高校仍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就引发了社会公众的不满。在社交媒体上,一场约3.7万人参与的网络投票中,2.5万人认为应该开放。

疫情防控下的东北大学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指出,校园开放难,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在校园开放管理上确实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在管理中有路径依赖或是懒政思想——疫情尚未彻底远去,不调整入校政策,意味着可以减少社会人员的进入,各类风险也相对更少,更便于校方管理。这里的“现实问题”则主要是学校秩序和安全问题,也就是校园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责任边界问题,即大学校园开放后引发的安全问题等,是由高校负责,还是高校所在区域负责,又或是更高一级的管理者负责,其中职责分工并不清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张强在《公立大学校园开放的法理、学理与治理》一文中指出:“受制于资源有限和人文素质问题,校园开放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局面,依然是当前我国公立大学开放过程中无法妥善化解的痼疾。”从学校角度来说,如果不想担当风险责任,就会延续相对保守、封闭的管理办法。

武汉大学樱花绽放,吸引大量游客。

虽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因此有理由选择不开放。办法总比问题多,校园开放从来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问题,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在监督管理、开放措施等方面做文章,研究错峰限流、分区开放等“因校制宜”的开放模式,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留痕管理等方式对校外人员形成约束和监督。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蓄,博学笃行”……这些大学校训与办学理念无一不昭示着: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理应用开放的态度回馈、服务社会。

大学之“大”,在于博学、在于宽容、在于进步,大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如果能在做好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关键性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互融,学校自身也能从中吸收能量,有助于理念升级、资源共享、学术创新。

北大官网上公众参观预约已暂停

曾经的北大“旁听生”群体便是很好的例子。“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校外学习者,早在蔡元培执校之前,就已有大量旁听生出现在北大教室,校内外学生学者们在同一间教室内交流学术,迸发思想的火花,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了栋梁之材,北大也以不拒绝校外人士旁听而美名远扬。但如今,该群体却随着高校的封闭/半封闭式管理而不知去向,着实是一种遗憾。

当然,开放校园并不等于一开到底、毫无底线。如何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考验的不仅是大学管理者的能力和态度,也是公众的道德和素养,比如武汉大学樱花季曾发生的“游客堵路”事件,就值得游客们深刻自省。因此,校园开放的前提还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进入校园的每位参观者都要怀有敬畏之心和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大学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首先给出一种开放的姿态,从打开校门开始,迎接“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